随着科技的进步,外语翻译的实用性势必减少
发布时间:2022-03-05 07:38:10
|
阅读量:2022-03-05
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中,中国大陆学习外语——主要是英语——的人数众多,每年都有几百万青少年加入学习外语的大军,外语学习逐步向下延伸到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,各种正规教育、出国培训、业余自学、职业考试等蔚为大观,形成了一个十分庞大的产业。大学毕业、研究生毕业、评定职称都要求通过外语尤其是英语考试。而真正学以致用的人数比例,按照20/80的规律,在这样一支大军中是非常少的,绝大多数人付出了大量精力和金钱,学成的是永远也用不上的半拉子英语。
横观世界各国,恐怕只有中国有这种举国上下学一种外语的狂热,以致形成一种很奇怪的现象:一方面,我们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少有的坚硬,另一方面,我们对西方的文化却表现出如此的卑躬屈膝。如果是一个物质生产部门,这种极端低下的投入与产出效果早就会受到质疑。因为我们对外文载体下的科技资料的依赖和热情,尽管高投入低产出,但依然无怨无悔。
英语当然重要,西方国家尤其是其中的英语国家占据着世界科技、文化的高地,创新能力他人难以企及。不学习和吸收西方的先进知识与文化,我们以往的发展就不会如此迅速。但站在全社会的角度看这种举国体制的英语学习,整体效率的低下也是显而易见的。其结果,一方面是举国学外语的热潮,另一方面大多数人依然是外语盲。以科技系统为例,据上世纪90年代的资料,我国科技情报系统中90%的采购费用于购置国外科技资料,但同时却有90%的科技人员不能阅读外文资料或不懂科技信息检索,95%以上的科技情报资料采购后从来无人问津,造成的浪费可想而知。20世纪80年代统计,上海工交系统的10万名科技人员中,懂得怎样检索科技情报的人不到2000人。现在的情况应当好些,但好不了多少。很多科技人员依然不懂外语,即使掌握了外语,也并不一定能得到充分利用,这其中还有个如何获取知识和资料的问题。对于大多数从事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的人而言,一是外语能力的限制,二是精力和时间的限制,三是获取途径和方法上的限制,使得他们很难及时了解国外正在进行的最新研究和进展。
但是今天情况已经大不一样,一方面我们有了庞大的英语学成者基数,可以发挥翻译、读解等的巨大作用,另一方面,我们的科技水品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,虽然无法和西方齐驾并驱,但是我们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科技研发体系和方法,不必完全依赖外文资料记载的方法和体系。同时全国各地包括大连在内,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翻译公司,可以承担90以上的翻译任务,那个不全民学外语就被卡脖子的时代忠于一去不复返了。
其本质是,随着科技的进步,外语翻译的实用性势必减少。